民主人道精神 紀實劇情片《米爾克》關心弱勢社群


@張錦滿 - 2009/12/31

爭取同性戀權益的三藩市監視委員會(Board of Supervisors)的米爾克(Harvey Milk)於1978年被殺,30年之後,到2008年才有以他生平為題材的電影面世,可知道處理政治敏感的題材要經過重重困難才能完成。電影裡提及的多位當事人,現仍在世,要把作品完成而不惹某方面的抗議,事前必定已做了很多功夫。

Image Credit: Unsplash
  Image Credit: Unsplash

這部電影拍得小心、謹慎,基本上可說是部docu-drama(紀實式劇情片),而具備創意才華的導演Gus van Sant,今回無疑要保守一點,老老實實、巡規蹈矩,順著史實資料,來刻劃一個歷史人物。幸好,米爾克的奮鬥經過和其結局,本身便已有戲劇性,其感動人心的成份和力量相當充足,所以編劇和導演,也不需要怎樣花腦汁構思甚麼盪氣迴腸的場面來令觀眾有刻骨銘心的印象。

米爾克從政是由個人自動自覺出發,一步一步爬上去,成為美國第一個拉票成功而當選的同性戀者議員。他的從政經過,本身已是獨立候選人的神話,足以成為選舉個案來研究,因此,編劇和導演在交待他向民眾拉票的經過,根本並不強調他的同性戀成份。米爾克爭取民眾的選票,方法和過程大致上與其他候選者一樣。不同的是,米爾克的助選團成員都是同志,他們一樣巴結可以有幫助的傳媒人和政客,而又打擊對手。這部電影對待同性戀者,像是關心弱勢社群那樣,出於民主和人道精神、人性同情心。

導演Gus van Sant對同性戀者態度持平,不美化,亦不醜化,結果是這部電影能成為主流電影,並且能奪得09年奧斯卡最佳男演員和原著劇本兩項大獎。看這部電影,可以有多方得著,瞭解美國1970年代的社會氣氛、道德觀、民生情況;也瞭解美國同性戀者怎樣從被打壓、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享有各種權益的地步。

三十年前美國的映象紀錄,今天都不難取得,所以這部影片有很多歷史真實錄像出現,加插在劇情之中,令到這部電影具有歷史的重量,不只是講一個同性戀者的生平而已。達斯汀‧蘭斯‧布萊克(Dustin Lance Black)所編的劇本,採取米爾克自述生平的方式,主角對著錄音機說話,回憶自己一段段的經歷。這樣的劇本結構,簡單、直接,觀眾最易接受。該劇本得獎,表示它這個表達方式成功。

寫一個政治人生平,瑣碎細節必會牽涉很多,編劇已盡量集中,還不忘加插主角的性愛生活,兼顧他的政治活動和私人活動兩方面,令這部影片不那麼單調,娛樂性多一點。這部影片最可觀的地方是演員,除了Sean Penn演到像鬼魂附身、全面投入角色之外,所有配角都十分傑出,很有可信性,好像30年前每個真實人物都栩栩如生,在觀眾眼前再現身一次。可以想象,每個角色都做過大量資料搜集。此片拍得平實、簡潔,為了瞭解美國社會抗爭和民主選舉而去看這部電影也值得,至於能同時看到美國同性戀者爭取政治權益的過程,則是額外收穫。


#####

作者發表於各大報刊雜誌的文字,現經由作者整理重刊,公開閱讀。

[ #2009電影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張錦滿 Terms

Author @張錦滿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